冬天的早晨,阳光刚刚透过大棚薄膜洒在绿油油的菠菜上,魏县后西营村的村民已经收了大半垅鲜菜,大家正忙着装车、送货……
这是魏县远近闻名的“鲜蔬小镇”。在后西营村1000余亩肥沃的土地上,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家家户户靠种植大棚蔬菜,奏响了一曲幸福生活歌。
“把劲儿用在种菜上”
“眼下这茬大棚菜丰收,又能有3万多元进账。种了一辈子地,真没想到,种菜能让俺一家5口脱贫致富。”今年68岁的刘振海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现在越来越感慨,好路子为农民带来了好收益,“种菜,俺们是认真的!”
过去的后西营村是魏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68户74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460人,占全村人口的一多半。
“村民们辛辛苦苦种了十几年菜,但年年种、年年收,收入却不见涨,看着大伙受穷,我是真急啊。”20多年前,后西营村开始种植菠菜、白菜、白萝卜等蔬菜,但收入却只能顾上温饱,眼看着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老支书刘贵山坐不住了。
“咱们最拿手的是种菜,就把劲儿用在种菜上”。当年,刘贵山把心一横,卖了头猪凑了路费,带着几个党员、村干部开始寻找种菜的脱贫路。北京、河南、山东等周边地区跑了个遍,最终他们从山东寿光县、莘县请来了技术员,引种子、学技术、探销路,终于取回了脱贫“菜经”——种植大棚反季蔬菜。
第一垅大棚甜瓜上市,开秤1公斤7元,每亩净收3万元。看着到手的钞票,村民脸上乐开了花。刘振海说:“用大棚种菜,一年最少收四茬,1亩就能收入两三万元。”为让村民们都能掌握技术,村里还办起了培训班,让所有村民都参与培训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技术,直到成为“行家”。
2016年初,村“两委”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开始市场化运作。全村引进优质菜种和现代化设施,推行水肥一体化、智能化种植,与大超市、大客户建立稳定供销关系,把菜销到北京、山西、河南、湖南等地。
如今,全村已形成1100亩近20个品种蔬菜种植产业链,年收入达2000万元,人均年种菜收入2万余元,并带动周边20多个村120多户走上种菜致富的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鲜蔬小镇”。2021年4月,后西营村党支部被授予“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学种菜,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人家种的蒜苗品种好,出苗匀,质量优,咱们大棚里现在种上,赶到冬月腊月售卖,肯定能卖一个好价钱。”刚从山东泰安学习回来的刘江,马不停蹄地召开村民大会,给大家讲述最新带回来的种植技术。
接过老支书的“衣钵”,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刘江在蔬菜大棚种植的道路上还有着更多的想法。
“我们得多看多学习,不懂政策和市场就落后了。”在刘江与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后西营村不断与全国示范园区、资深专家形成技术合作,村民也跟着到衡水饶阳、山东寿光等优质蔬菜示范园区参观考察,既学到了技术,又打开了视野。
不仅“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后西营村不断邀请省级优秀农技师到村授课培训,为群众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岳雪龙是山东莘县高级农艺师,每年都要来几趟后西营村,村民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后西营村群众爱学习、懂市场,不少群众加了我的微信,遇到难题就问,现在,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精’了!”岳雪龙说。
虽然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路子越来越顺,但刘江清楚,要让村里的父老乡亲放开手脚去种植特色蔬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种植新品种,第一,必须有人带头示范种植,见到效益;第二,必须有资金帮扶和技术保障。”
对此,刘江召集村“两委”干部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商议,最后他们确定“党支部+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合作模式,对村民进行选种、种植、施肥、培训、收购、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大家还商定,无论选择哪个特色品种,都要遵循群众代表实地考察、自愿报名、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示种的原则,只有村干部们示种成功了、效益有了,才在群众中推广。
就这样,在后西营村的土地上,一棵棵种苗种下去,一个个希望升起来。后西营村紧跟市场,种植的各种特色瓜果蔬菜四季不断。
“当前,我们村正在建一个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大棚。我们要将它打造成全县蔬菜种植培育基地和乡村振兴综合会客厅,带动全县学习后西营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科技培训。”刘江满怀信心地说道。
记者手记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鲜蔬小镇”,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产业。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后西营村两任村党支部书记都在“种菜”这件事下功夫,他们深知,农村发展的根基在产业,产业是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增收的主要载体,如果把传统蔬菜种植发展为有规模的产业,就能铺开一条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多年的实践和成效验证了后西营村的路子是正确的。相信“鲜蔬小镇”的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将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来源:邯郸日报 记者 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