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唱一唱,大海扬帆跟党走,劈波斩浪道路畅,二十大精神宣讲好,新时代里创辉煌……”11月26日上午,定陶区冉堌镇洪寺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广场上,节奏欢快、韵律鲜明的“三句半”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小剧场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聆听,人群中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创新“1+1+N”宣讲,将党的政策传递至民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的获得感更强了,对我来说,获得感就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11月26日上午,在定陶区冉堌镇洪寺刘村,村民侯顺告诉记者,过去受制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的短板,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前几年,国家大力开展脱贫攻坚,致富的门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农村这一块透露出的信息,让我即使身居农村对也能过好小康生活更有信心了。我越来越感觉生活有了奔头,这心里呀,每天都美滋滋的。”村民刘岚边观看聆听微宣讲小剧场上的节目边笑着告诉体记者,“俺镇弄的这个小剧场真不孬,言简意赅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说唱出来,让我们农村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政策,为今后乡村致富指明了方向。”
30分钟后,随着“今日份”微宣讲小剧场结束,村民们情绪依旧十分激动,三五成群地聚拢在一起,谈论刚听到的党的政策,探讨下一步如何利用好政策共促发展。
冉堌镇洪寺刘村党支部书记孟德山表示,这段时间,镇党委政府组织文艺工作者、宣传人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听得懂的语言,深入乡村宣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等内容,为我们村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孟德山信心满满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作为村干部,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本村实际,把村庄规划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培育壮大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条路线,和乡亲们一道努力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感恩奔跑,促进更多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记者了解到,近期,定陶区冉堌镇围绕学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突出宣讲重点、丰富形式载体、建强宣讲队伍、优化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创新开展了“1+1+N”宣讲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理‘响’万家”特色宣讲品牌,以“小喇叭”“小马扎”“小板凳”“小广场”“小舞台”等为载体,开展“5分钟宣讲”“文艺宣讲”“核酸检测+宣讲”等“微宣讲”,以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青年返乡带动创业,乡村种植养殖趟出致富路
在微宣讲小剧场,记者发现,相较于此前农村以老人、孩童、妇女为主的“留守”大军而言,返乡扎根农村创业的青壮年越来越多。
34岁的侯文章此前在外开货车,但随着家中幼子的降生和父母年迈,思乡归乡之情与日俱增。“2014年,我辞职返回家乡后,就想着在农村找个养家糊口的活。结合在外经历,我想到大棚种植。我是我村第一个建大棚的,得到村委会一班人的大力支持,不管是贷款还是技术,均给我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后来,我又自己慢慢摸索,大棚效益越来越好,直接带动了村里七八户种植大棚。”他说。
“一个大棚年纯利润最低10万元,年景好时翻一番很常见。我现在有三个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和芹菜。”侯文章带领记者走进他的一处大棚,指着茁壮生长的芹菜说,“从前在外打工亏欠老人和孩子很多,现在‘一家老少’都照顾到了,赚得还不比外面少,这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感觉只要够勤奋、肯钻研、能坚持下去,致富不成问题。”
在侯文章的大棚不远处,一处独立的院子里不时传出“哞…哞…”声,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该院子是村民刘培旺的肉牛育肥养殖场。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我还有另外两个。这个场子里有300余头牛,全是西门塔尔品种牛,育肥用作肉牛销售,根据豆粕和玉米等饲料价格,每头牛净利润约为3000元至5000元。这些年多亏了养殖,让我发家致富。”刘培旺兴奋地说。
“从2016年开始养殖,我只做育肥,从采购小牛到成品牛,仅需10个月,这个场子一年基本上能出栏400头牛,多销往本地、广东、湖南等地,都是他们过来拉,销路不成问题。”刘培旺介绍道,“说实话,刚开始时,我真没这么多钱,也不懂技术,是村委会负责人联系镇上的银行,给贷款了200余万元,还联系畜牧专家上门指导养殖技术,可帮大忙了。”
据孟德山介绍,行政村下辖3个自然村,经济产业以大棚种植和家畜养殖为主。“家畜养殖尤以养牛产业较大,肉牛养殖约900余头,此外还有30000余只兔,鸭、鹅均在50000只以上,大棚60余座,村民经济收入得到极大提升,尤其在党的二十大后,大家的信心更足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冉堌镇洪寺刘村村民干劲十足。远离城镇的小乡村借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缩小了城乡差距,朝着共同富裕迈进了一大步。小乡村巨变的背后,涌动着新发展理念。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洪寺刘村还将迎来新的发展,菏泽农村令人振奋的更大改变正在到来。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