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11月23日消息(记者郭东隅)丰收后的黑土地在忙什么?
初冬时节,室外朔风瑟瑟,公主岭市恒通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鲜嫩的西葫芦顶着黄花,待熟的西红柿挂着水珠,肥厚的绿叶惹人喜爱。菜农们熟练地摘下成熟的蔬菜,正在打包装箱。
“我们的蔬菜都是当天采摘,当天运输,保证蔬菜的新鲜。”产业园经理陈静说。
公主岭市恒通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央广网发 姜雨思 摄)
走进恒通现代农业产业园,50多栋大棚鳞次栉比。与室外的天寒地冻相比,棚内17摄氏度的恒温为果蔬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怎么在冬季的严寒里保持棚内温度?一排排暖气管给出了答案。
“冬季暖棚种菜,最怕的是连续好几天阴天。”陈静说。“为了避免此类情况,我们给每栋棚都装了物联网系统和暖气。物联网系统依靠棚内的多功能传感器,一旦监测到温度不够,手机上就会收到提醒。同时,棚内都装上了暖气管,部分新建的温室还铺设了地热,通过生物质燃料供热,尽量保证室内温度稳定。”
温室大棚的控温“大脑”(央广网发 姜雨思 摄)
陈静说,传统农民的自家建的暖棚,主要靠阳光供热保温,天气晴好时,棚内温度能达20摄氏度,遇上阴天和雪天,棚内温度就无法保证,为此,一些合作社会给大棚“集中供热”。怎么让大棚冬季不再“靠天吃饭”?恒通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控,保证大棚四时如春。
“我们每栋棚里至少安装了3个传感器,来控制棚内温度。棚室的屋顶还有棉被,现在下午3点,太阳快落了,棉被会自动遮盖下来,给棚室保温。”
产业园的玻璃连体温室是花卉培育区,一改“玻璃温室在北方难过冬”的困境,这里的鲜花已经成功培育两年,春节前后即可上市。“我们采用外遮阳、内遮阳的方式,内遮阳下面还有一层保温被,同构去年一个冬季的试验,温室内温度能达到10-15摄氏度,完全可以实现冬季育苗。”
玻璃连体温室的花卉培育区(央广网发 姜雨思 摄)
今年以来,吉林省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冬季“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2022年,吉林省新建棚室2.8万亩、规模园区63个;目前吉林省各类棚室共计73.3万亩,初步测算今年冬季蔬菜自给率将突破12%。
公主岭市怀德镇三里堡子村,是远近闻名的“东北香葱第一村”。今年,村子响应“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号召,新建了约400亩地的大棚。眼下,新一茬的香葱已经成熟,邻村的村民都来帮工收割打包。
三里堡子村的香葱大棚(央广网发 姜雨思 摄)
近年来,三里堡子村便发展棚膜经济,从最初的西红柿、黄瓜、叶菜,到现在主要种植的香葱,温室大棚丰富了城市人的“菜篮子”,富足了菜农们的小日子。
“村子共有1523栋大棚,已经形成了香葱种植产业集群,远销全国各地,年销量可达7400万斤,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三里堡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小甫说。
公主岭的棚膜经济发展,是吉林省数以千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推进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吉林省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按照“梯次提高补助比例”的办法,重点支持30亩以上规模园区棚室建设、城市“菜篮子”保障基地建设和棚膜经济大县发展。同时,组织100余名专家包保100个蔬菜基地,建设“菜篮子”科企融合示范基地107个。棚膜产业已成为智慧农业的新样板,成为集成应用农业技术的示范区。
截至目前,吉林省新建棚室2.8万亩、30亩以上规模园区53个。预计今冬全省地产棚室蔬菜自给率将提高到12%以上。
统筹:郭东隅 丁伊雯
视频素材:公主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雨思